川观评论|武大“性骚扰”风波 纠错岂能“等安排”?
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立峰武汉大学男生被指性骚扰事件,历经近两年的舆论战,近日终以法院“无法认定性骚扰”的一纸判决暂告段落。然而,校方“等上级安排”的模糊表态,让这场本应尘埃落定的争议再添话题。从教育伦理到程序正义,此事不仅暴露出校园治理的短板,也折射出公共事件中理性缺位的代价。
教育惩戒的严肃性,建立在事实与规则之上。校方2023年对肖某某的“记过处分”,却始终未明确其“不雅行为”的具体性质。若依据司法判决反推,性骚扰指控已被驳回,那么校方当初的处分依据是否足够充分?若仍坚持“不雅行为”成立,则必须公开调查细节与判定标准——是挠痒动作被误读,还是存在其他不当行为?若处分仅因舆情焦虑和舆情压力而仓促出台,或因应急处理而降低证据门槛,不仅损害学生权益,更会动摇公众对校园公正的信任。
当法院判决已为事件定性,校方就有责任直面质疑,而非以“等上级”为由回避程序瑕疵,更不能在纠错上“慢半拍”。教育机构的权威,不在于永不犯错,而在于有错必改。学校作为教育主体,公正处分学生是为捍卫规则,若发现处分不当及时纠正错误,既是实事求是,也是对涉事学生负责。
从最初未充分核查事实便迅速处分,被质疑“迎合舆论”,到判决后迟迟不回应,又被批评缺乏纠错勇气。事件发酵到今日,校方的舆情应对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状态。这种“被动”间接加剧了双方在这场舆论风波中“两败俱伤”——杨某最初借助舆论施压,肖某某遭遇网暴,而当司法还男生清白后,杨某又在网上沦为众矢之的。这种撕裂,恰恰源于真相缺位下网络舆论的野蛮生长。
此事带来的警示是,面对敏感事件,唯有以事实为依据、以规则为准绳、以程序为护栏,才能超越舆论的喧嚣。对武汉大学而言,此刻最需要的不是“上级安排”,而是直面问题的勇气,既反思管理漏洞,又以公平公正的处理结果,来给这场风波划上句号。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