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0

0

收藏

分享

“你可能不认识我,但你一定看过我的视频”:的作呕自信从哪来?

司闻 · 2025-9-9 15:13:47
“你可能不认识我,但你一定看过我的视频(电影)”、“你可能不认识我,但你一定听过我的歌”令人作呕的这句话,想必各位最近没少刷到。真不知道这莫名其妙的自信,到底从哪来的?
从某个角度说,它堪称当代互联网的“终极凡尔赛”——用最谦卑的句式,包装最膨胀的自我。仿佛在说:“我,已经是一种人尽皆知的生活背景板,是你认知版图上的一块默认拼图。”
但这种近乎催眠式的自信,究竟从何而来?说这话的人,其信心的基石并非来自传世的作品或过硬的实力,而是算法随机波动赏赐的流量、施舍的“名气”幻觉。
他/她可能某个视频恰好踩中了“蓝色战袍”的热点,某段BGM成了抖音神曲,某张剧照被做成了“救了你的菜”的表情包。算法洪流将他偶然冲上了潮头,他却误以为是自己的泳技征服了大海。
这是一种典型的错把平台能量当个人实力的幻觉。就像一颗被巨浪抛起的沙子,在最高点俯瞰海滩,便以为自己拥有了整片海洋的高度。
更何况,即便“看过”,也不等于“记得你”。不要总是将“你的眼睛曾扫过我的内容” 这一被动、无意识的行为,等同于 “你的大脑认识并记住了我” 这一主动、有意识的结果。
这就像一间便利店货架上的矿泉水,可以对每一个顾客说:“你可能不认识我,但你一定喝过我的水。”——这话没错,但毫无意义。因为消费者记住的是“农夫山泉”或“怡宝”,而不是某一瓶特定的、可被随时替代的、瓶身毫无标识的水。
在内容爆炸的今天,用户是“阅后即焚”的。我们看过无数个变装视频、听过无数首热榜神曲、刷过无数张相似的脸——绝大多数都成了记忆里的模糊数据碎片,甚至不如昨天午饭吃了什么来得清晰。
这句话之所以能流行,因为它精准地捕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:名气的“通货膨胀”与价值空心化。
在过去,要达成“你一定看过/听过”的认知度,需要的是经年累月的作品积累、是家喻户晓的传唱度、是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。那是用硬实力换来的硬通货。
而今天,一个十五秒的梗、一个被鬼畜的片段、甚至一个社会新闻事件,都能让一个人瞬间获得巨大的“知名度”。但这种名气是空心化的。它快速聚集,也更快被遗忘。当事人却误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与过去时代名家比肩的“江湖地位”,从而产生了这种令人错愕的自信。
真正的自信,无需“提醒”。一个真正有作品、有分量的人,从不需提醒别人“你是谁”。周杰伦无需说“你可能不认识我,但你一定听过我的歌”,因为他是周杰伦。陈道明也无需说“你可能不认识我,但你一定看过我的戏”,因为他是陈道明。
他们的自信,建立在坚实的作品大厦之上,沉默而稳固。
而需要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、当作自我介绍的,往往除了那一点点算法馈赠的、即将过期的流量之外,一无所有。
所以,下次再看到有人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时,我们或许可以报以礼貌的微笑,同时心里明白:
真正的巨星,是天空中的太阳,你自然能感受到它的光和热。而需要不断提醒你“请看我请看我”的,大概率只是路灯,甚至,是萤火虫。
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